小包裹撬动大市场 超12万家跨境电商企业“乘风出海”
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全球经贸领域的新亮点。记者日前从商务部了解到,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已超12万家,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。
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,我国跨境电商整体规模从小到大,从大到优,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有生力量。2024年一季度,跨境电商进出口5776亿元,增长9.6%,其中出口4480亿元,增长14%。目前,我国跨境电商企业数量已超12万家,跨境电商企业累计在海外注册商标超3万个。过去5年,我国跨境电商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倍。
近年来,跨境电商与海外仓等新型外贸基础设施协同联动,发展速度快、增长潜力大、带动作用强。为助力跨境电商、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,一系列相关具体举措将于近期密集推出。前不久,《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》审议通过。其中,主体培育、人才培养、品牌建设、金融支持、赋能产业链成为主要关键词。
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 肖露:我们尽快推动出台《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发展的意见》,来优化完善我们的政策体系;推动跨境电商赋能产业带;我们将推动修订《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指南》,持续深化国际合作。
据了解,截至2023年底,商务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支持政策200多项,复制成熟经验做法近百项。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举办对接会、论坛、沙龙、培训等活动近万场,专业培训超10万人次。
跨境电商助推产业带“数字化”
从2015年我国设立了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到现在,不到十年的时间里,全国相继设立了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。近期,各地结合优势产业,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,让“新动能”激发出产业的新活力。
不久前,制造业重要基地苏州市印发“三年行动计划”,提出高质量发展跨境电商综试区,支持传统制造、外贸企业、国内电商企业出海,到2026年培育跨境电商业务主体1.5万个,自有品牌出海1万个。
广东省多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今年也在着力提升数字化水平,打造公共平台,加大海外仓布局,引导制造企业应用跨境电商进行转型升级。
与此同时,高效的国际物流体系进一步塑造了我国外贸的新优势。通过海铁联运,深圳盐田港把港口功能延伸到内陆货源腹地,江西、湖南等地的跨境电商货品,通过“一箱到底”模式,抵达港口后直接上船出海,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,降低了成本,提高了出海时效。
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海铁联运服务总经理 余秋文:截至今年4月份,我们共开通了14个海铁联运内陆港,线路增加至31条,覆盖了大湾区、华中、西南等重要的经济区域。
小包裹“撬动”着大市场。随着我国跨境电商生态圈日益完善,营销、支付、海外仓等环节已涌现出一大批优质服务商。直播电商、社交电商、独立站等模式快速发展,成为我国品牌出海的重要渠道。
(总台央视记者 张歆 吴琼 浙江台 广东台 苏州台)
(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)